“伍隍豬”如何從宣告滅絕到重獲新生?曾聯合組建“尋豬隊”拉網式排查
所屬分類: 公司新聞
發布時間:2024-12-10
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情況。封面新聞記者獲悉,這次普查重新找回了10個曾宣布滅絕的品種,包括河南項城豬、四川豪桿嘴型內江豬(伍隍豬)、山東煙臺?糠雞、甘肅太平雞等10個畜禽品種資源。
伍隍豬如何失而復得?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向封面新聞記者表示,伍隍豬現存欄已超2800頭,相關企業正積極開展產業化開發利用方面的探索。
據了解,豪桿嘴型內江豬,當地俗稱“伍隍老槽豬”“伍隍豬”,是古老的優良地方豬種內江豬的類群之一,特色為嘴筒長、體型較大,屬大型晚熟豬種,主要分布于資陽市雁江區伍隍鎮一帶。
《資陽縣志》記載“解放前后資陽以飼養伍隍老槽豬為主”。1976年,第一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時,伍隍豬被歸入內江豬品種,作為豪桿嘴類群。后因內江市與資陽市行政轄區的變更及外來品種的沖擊,在1999年的全國畜牧遺傳資源動態補充調查中,當時的農業部宣布伍隍豬遺傳資源已經滅絕。
失而復得 聯合組建“尋豬隊” 發現150余頭疑似群體
2010年12月30日,一件栩栩如生的母豬陶器在資陽市雁江區幸福大道B段東漢崖墓出土,這件東漢黑陶母豬長23.5厘米、高23.9厘米、寬8.5厘米,呈站立狀,體型豐滿,嘴筒較長,與當地人記憶中伍隍豬的典型特征豪桿嘴型高度相似,人們紛紛猜測豪桿嘴型內江豬是否也會“重見天日”,一時間讓當地政府和企業家們對找回伍隍豬充滿了激情和信心。
2012年,資陽本土企業四川永鑫農牧集團聯合四川農業大學朱礪教授團隊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啟動重新尋找和保護豪桿嘴型內江豬工作。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作小組秉持尊重歷史原則,在查詢和整理歷史資料基礎上,廣泛拜訪當地畜牧部門有相關工作經驗的離退休技術人員,確定了“額部花臉譜、細長豪桿嘴、嘴筒三道箍”作為豪桿嘴型內江豬的典型頭部特征及其它篩選標準,區別于常規的獅子頭型內江豬。
隨后,在當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企業、高校和基層畜牧農技人員聯合組建“尋豬隊”,深入核心產區養殖農戶家中進行了全覆蓋的拉網式排查,最終在伍隍鎮鋪子村和園藝村、南津鎮凍青鋪村、小院鎮柏林村發現了150余頭具有豪桿嘴型內江豬品種特征的疑似群體。四川農業大學朱礪教授團隊立即制定保種計劃,組建了保種群,持續開展提純復壯。
再度歸來 確定為豪桿嘴型內江豬 將積極推進育種選育
2021年3月,我國啟動第三次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將豪桿嘴型內江豬等曾宣布滅絕的品種作為重點調查對象,開展專項回溯調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立即行動,經多方努力、反復核實和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認定,確定為曾宣布滅絕的豪桿嘴型內江豬。
自此,豪桿嘴型內江豬再度歸來,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走進大眾視野。在資陽市和雁江區各級政府、四川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支持下,相關企業積極開展伍隍豬產業化開發利用方面的探索,打造特色品牌,讓優質特色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下一步,將積極推進伍隍豬育種選育,加快開發利用,提高品種品牌知名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關鍵詞: “伍隍豬”如何從宣告滅絕到重獲新生?曾聯合組建“尋豬隊”拉網式排查
下一條: 公司參與起草的伍隍豬國家標準通過終審審查